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2014年8月中醫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研討會後記


台灣中醫病理學醫學會與三軍總醫院中醫部於810合辦之中醫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研討會已順利完滿舉行,很高興邀請到於風濕免疫疾病領域經驗豐富、學有專精的前輩來與我們分享他們的臨床經驗,茲摘錄研討會的片段與大家分享:

第一場:

主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之診療經驗

講者:中國醫藥大學復健部 周立偉 教授

   周教授為我們報告西方醫學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臨床治療,他認為「肌激痛點」(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 的臨床特徵,包括了:

一、觸診時,可找到緊繃帶(taut band)且在其上可找出激痛點(TrP)。壓激痛點時,其疼痛感覺乃是病患所熟悉之疼痛症狀。

二、壓激痛點時,可引起引傳痛。其分佈因不同肌肉而有其固定形式。

三、彈壓激痛點時,可引起抽搐反應。

四、含激痛點之肌肉活度受限制。

五、長期疼痛而偶發劇烈痛痛。若無適當治療會造成更多激痛點,此為衛星激痛點或次發激痛點。

六、含激痛點之肌肉,在症狀劇烈時會有無力現象,但並不會造成肌肉萎縮。

七、伴有自主神經系統症狀,如:冷、熱、出汗、紅腫等現象。

他建議治療肌筋膜疼痛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激痛點的活性。舉例而言,臨床常見之肩頸部位斜方肌疼痛,實際的操作上醫者可以分別透過同側以及對側之壓力,令患者對抗之,此時患側會因為肌肉收縮之後呈現之鬆弛現象逐漸放鬆,再逐步加大頸部歪斜之角度,因而使患側之肌肉逐漸放鬆、減輕疼痛。此外有可以透過遠處取穴如針灸(dry needle)在同側之外關以及手三里等穴位來降低肌肉緊張度、減輕疼痛。

此外在緊繃帶(taut band)上因為「ACh」↑,「Ca離子」↑,肌節(sacromere)持續收縮,局部血液循環↓,因而容易產生能源危機(energy crisis)。是否可以透過中醫藥的方法補充局部經筋的能量以達到解除能源危機(energy crisis),應有繼續探討的必要。

 

第二場:

主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之中醫病理與治療

講者: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王麗香 醫師

   
王醫師在演講中從中醫病因、病位、病性上探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病理機轉,聯結西醫之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並引用《素·舉痛論》:「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以及《靈樞·周痹》:「風寒濕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以印證之。

 她並提出一個「乳癌病人術後化療後肩頸肌筋膜疼痛」臨床案例作為探討中醫病理之實際材料,透過分析中醫病因病機之後給予中醫內科療法,並且加上導引衛教,使得此一病人之雙肩疼痛明顯減輕。

 針對此一病例,蘇理事長也補充,在連結「周痹」、「痛痹」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時可以有更細緻之分析與討論,臨床上手足太陽小腸經以及膀胱經之肌筋膜疼痛或是落枕可給予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之黃耆桂枝五物湯以「溫衛行營,通脈止痛」。若為中路則可考慮給予小柴胡湯等。

    蘇理事長也與講者共同激盪討論:對於筋結點之下針角度應該是與肌纖維垂直,或是平行?應該各有其使用時機與療效。

 

第三場:

主題:乾燥症之診療經驗

講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 陳忠仁 教授

 
針對乾燥症,陳教授為我們完整地報告西方醫學的臨床治療及研究進展,他提出患者若同時患有B肝或是C肝,其RF多為陽性,也常帶Anti-smooth muscle Ab。其病因常與EBV相關,此與中醫「伏毒」之觀念類似。近期研究也發現其與「viral-encoded micro RNA」以及viral IL-10相關。

 在治療上國內較常使用奎寧Quinine)類藥物。

 本會常務理事黃怡嘉醫師提問:臨床上在監測病情進展時,病毒量、免疫反應程度以何者較為重要?陳教授答以在不同之階段如acute stage或是chronic stage各有其重要性。如 Anti-SSA (又名Anti-Ro) 與乾燥症臨床表現不成正比,但抗雙股DNA 抗體(anti-dsDNA)則較可當作SLE可靠之參考標準。

蘇理事長補充:在《金匱要略》較強調外邪進入身體後,產生之外顯表現,在明清以後則較為強調外邪本身所帶來之傷害。近代則多認為有所overlapping,無法分開。

會後聚餐,陳教授也致贈其本身之小說創作與蘇理事長,顯示其深厚之人文素養,令吾人欽佩。

 
第四場:

主題:乾燥症之中醫病理與治療

講者: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林睿珊 醫師

   
林醫師分析大陸醫家之病因病機與治則選藥,認為仍應從中醫病因、病位、病性上探討乾燥症之中醫病理與治療。而較為適當之疾病病理結構,應可參考蘇理事長1995年於其博士論文所發表之模型:

並提出西醫相關概念The spiral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SLE.」引證:

From: Taming lupus—a new understanding of pathogenesis is leading to clinical advances. Zheng Liu& Anne Davidson; Nature Medicine 18,871–882(2012) doi:10.1038/nm.2752

 

陳教授對此一闡釋也深表同意。

蘇教授補充:在風濕免疫相關疾病的中醫治療用藥上,若考慮此類疾病易於化熱的特性,前輩馬光亞教授對於RA較不怕使用溫熱藥,而因為SLE之疾病特性更常見陰虛血熱,其治療就較為少用溫熱藥。去甲基青蒿素常用於免疫調節,較類似奎寧(Quinine)類藥物,臨床常可使用茵陳蒿代替,副作用較少,劑量可以大,而俗諺有云「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砍柴燒」,因此應講究其采收季節之要求與品質。

蘇理事長也與講者共同激盪討論:到底SLE乾燥症候群 (Sjogren's SyndromeSS)各是一種疾病,還是各是數種疾病之組合,可以切成各subgroups?此外他也呼籲不可輕易叫患者停藥,以免造成反覆的relapse,因而使病情加重。

陳教授則認為可以考慮使用中醫體質當作風濕免疫疾病的某種臨床分類標準,應有助於臨床治療。

感謝各位講者與我們分享他們寶貴的臨床經驗,也感謝各位與會醫師的熱情參與,期待下一場在台中榮總的中醫病理專病研討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